有一種美麗叫呼倫貝爾,那是綠草如茵、壯美神奇的大草原;有一種堅韌叫墾荒者,那是黑土地的守望、逆境中的堅持;有一種大愛叫軍墾精神,那是民族大義、家國情懷,是刻在草原上的歷史豐碑。
從渺無人煙的茫茫草原,到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一代又一代農墾人披荊斬棘、砥礪前行,用汗水和鮮血寫下輝煌史詩。
2022年,呼倫貝爾墾區開發建設迎來68周年,恰逢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公司重組成立10周年。
這十年,呼倫貝爾農墾人向著時代發展的方向追光前行,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十年巨變宏偉畫卷中的一抹亮色。
我們打開呼倫貝爾農墾這十年的閃光記憶,在四季更迭時光流轉中,走進呼倫貝爾農墾,穿過歷史煙云,觸摸時代脈搏。
呼倫貝爾墾區開發建設像一部厚重的史詩,一代又一代農墾人秉持“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精神品格,鑄就了呼倫貝爾農墾的“黑土地”之魂,并厚植于代代農墾人心中,傳承至今。
今天,呼倫貝爾農墾集團黨委牢記黨中央賦予農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國家隊、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農業對外合作的排頭兵、安邊固疆的穩定器”的歷史使命,加快建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全力打造現代農業航母,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改革創新,高位推動主動作為
改革永遠在路上。2012年,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立足資源整合,決定在海拉爾和大興安嶺兩個農墾集團基礎上組建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在全面落實中央關于農墾改革發展文件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改革要求過程中,呼倫貝爾農墾集團高位推動、主動作為,在總結墾區改革經驗,分析自身發展實際的基礎上,著力推進“土地確權頒證、剝離企業辦社會和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三項改革任務。
加快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成立食品集團。
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改革創新精神,從土地使用權劃轉、薪酬分配等關鍵點尋求突破,并逐一列出清單,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
在集團管理體制扁平化基礎上,農場企業化改革實現重大突破,所屬 24個全民所有制農牧場全部改制為農牧場公司并掛牌設立。經呼倫貝爾市政府批準,將各農牧場土地使用權以原劃撥方式變更至集團公司統一管理,同步開展土地資源資產入賬管理。此舉標志著“墾區集團化、農牧場企業化”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果,對集團土地資源整體管控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通過改革,清理退出低效無效企業25家。集團下設的專業公司成為集團產品生產、品牌營銷、投資合作和科技研發的支撐,與24個農牧場公司形成了多條閉合的產業鏈。加速現代企業管理機制改革,建立人力資源、土地資源、財務管理等信息化管理平臺,出臺修訂100多項制度辦法,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制度體系,初步建立起現代企業運行管理模式。剝離16項企業辦社會職能,移交后每年減少支出2億多元。
范圍之廣、出臺方案之多、推進力度之大、學習政策之深、針對性之強、依法依規之嚴前所未有。兩年的上下聯動,集團基本完成了三項改革任務,實現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蛻變。呼倫貝爾農墾再次釋放出發展活力。
守住根本,打造現代化農業發展樣板
打造現代化農業航母,引領高質量發展,青山為證,綠水為憑。
十年間,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時刻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宗旨,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穩定糧食作物面積,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提質增效,墾區80%以上耕地實行集中統一耕種管理。年播種面積580萬畝,其中糧油作物穩定在510萬畝,占播種面積的89.6%。在近5年旱情較為嚴重的情況下,調整種植業結構,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加快節水灌溉工程和氣象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強化防災減災措施,有效提升了墾區糧食供應保障能力。
健康食材世界級的產品深加工能力不斷釋放
習近平總書記把黑土地比喻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提出把黑土地用好養好的要求。2021年,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爭取到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先導“黑土糧倉”項目,落戶呼倫貝爾農墾大河灣農牧場公司,成為該項目七大示范區之一,也是內蒙古唯一一家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核心示范區。該項目總投資1.05億元,由中科院計算所等10余家國家級科研單位共同建設。作為黨的二十大獻禮項目,黑土糧倉大河灣示范區立足服務墾區,輻射蒙東8000萬畝耕地與草場,打響科技大會戰,建設本地資源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大數據決策中心以及無人化智能農機裝備指揮中心,探索構建“數字化智能決策+無人化精準執行”的黑土地保護“大河灣模式”。隨著指揮中心運行決策、無人值守野外臺站、農機無人化操作等場景應用,效益提升將達10%以上。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也是農業生產中最薄弱環節。這一點呼倫貝爾農墾哈達圖農牧場公司職工體會最深。2019年特大干旱導致哈達圖農牧場大面積絕產,虧損嚴重。
為徹底解決“雨養農業、靠天吃飯”問題,呼倫貝爾農墾水利建設按下“快進鍵”。
全面加快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圖為現場觀摩哈達圖農牧場公司水源地建設成效。
2021年,哈達圖爭取到中央轉移支付高標準農田項目,投入21879.87萬元,建設14.11萬畝高標準農田。該項目從海拉爾河引水到岸站泵站,再通過三級加壓泵站和6座田間泵站加壓提水,經70.8公里輸水管道及301公里配水管線送到田間,形成從水源到田間的灌排工程體系。如今,該公司高標準農田達25.05萬畝,灌溉比例達到75%,旱能灌、澇能排,真正實現了旱澇保收。
十年間,呼倫貝爾農墾在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上傾力攻堅,2021年全墾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18.9萬畝,2022年將突破200萬畝規模,有效保證了農業穩產增產,穩住了糧食安全“壓艙石”。
46個氣象監測站,加密農業氣象自動監測站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人工影響天氣等手段,提升了防災減災能力。
保護性耕作技術年均推廣面積在400萬畝以上,增強了土壤防風保墑能力。
有了多重保障,2021年,墾區播種579.1萬畝,作物總產37.5億斤,同比增長45%,其中,糧油總產22.07億斤。源源不斷的綠色糧食裝實了中國糧倉!
中科院智能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農機作業檢測與大數據測試基地實驗室項目落戶牙克石農牧場公司。
捧一把黑黝黝的泥土,一股股蓬勃力量在心頭激蕩。打開一幅幅耕作的畫卷,墾區農業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新氣象在眼前鋪展。呼倫貝爾農墾人用勤勞和智慧種好中國糧食,端牢中國飯碗。
“藏糧于技”,為智慧農業插上翅膀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機械化發展、從農業技術研發到信息技術應用,豐收畫卷的背后,是科技的硬核支撐。
十年間,呼倫貝爾農墾立足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把種子作為“芯片”,黑土地作為“主板”,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設備作為“模塊”,數字化作為“內存”,統籌謀劃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中科院“創建生態草牧業科技體系”和“黑土糧倉”科技攻關兩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在這里落戶。集團儲備科技人才5千多人,擁有世界先進的大中型機械設備5萬多臺件,田間綜合機械化水平99%,600萬畝耕地可在一周內播種完畢,農業科技的貢獻率在70%以上。
連續兩年與國際先進農機廠商聯辦田間日活動,圖為農牧場自有農機展示。
圍繞國家數字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呼倫貝爾農墾加快推進集團本底資源數字化、管理信息化、決策智能化進程。
2021年,呼倫貝爾農墾集團信息化中心建設一期全面運營,首次實現了大數據分析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新突破,并成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資源聚集平臺和呼倫貝爾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平臺。系統收錄了 24個農牧場及種羊、種牛場及所屬265個連隊數以萬計的信息。每一條數據線連通著每一個地塊、每一臺機械、每一個農機手和每一只牛羊,并被精準識別,匯入數十或幾百公里外的信息庫,實現農牧場田塊、農機、牲畜等一切數據信息的獲取、存儲、處理與呈現。
走進呼倫貝爾農墾信息化數據中心,仿佛走進4D弧幕影院,12.8米寬、2.88米高的高清LED大屏和兩旁6塊98寸輔屏,多維度、多角度呈現信息系統數據。這是墾區史上第一次為農牧業生產管理建立的精準到人的信息庫,系統機柜里裝的是最有溫度的數據。
每個地塊的長勢如何?牛羊成長狀況好不好?借助大數據,可以找到墾區任意一個建檔立卡的地塊、機械、農機手及牲畜,而每個成員的關聯信息都超過數十項。
“一張圖”呈現集團所有資源,“一張網”實現各部門互聯互通,最終實現本底資源數字化、產業鏈條系統化、管理手段信息化、企業對標國際化,為農墾集團整體生產經營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
“十四五”科技創新體系全面啟動,信息化建設二期項目同步實施。
十年間,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致力于智慧農業發展,上庫力農牧場公司現代農業信息中心、謝爾塔拉農牧場公司水肥一體化平臺、莫拐農牧場公司和拉布大林農牧場公司現代化糧食倉儲項目等陸續建成并投入使用。智能化不僅為傳統農業裝上了高科技的“順風耳”“千里眼”,更給墾區開辟了一條科技穩糧豐糧的新途徑。
一幅幅飽含科技色彩的現代化農業智慧圖依次展現,一個個從數量到質量、從穩產到增產的精彩轉變,展現出呼倫貝爾農墾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并端穩“中國飯碗”的十足底氣。
多業并舉,答好高質量發展新考卷
“攥把黑土冒油花,插把筷子能發芽”。然而,黑土地真正給呼倫貝爾墾區帶來高產和富足,還是全方位的結構調整。從麥豆天下到玉米、油菜王國;從畝產幾百斤到上千斤,呼倫貝爾農墾集團一次又一次刷新我國高寒地區糧食生產紀錄。
十年間,呼倫貝爾農墾按照“生態優先、固農興牧,改革創新、富民強墾”發展方向,推進由農轉牧、農牧結合、農旅融合,使傳統農業向綠色、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邁進。
①有機雜糧。②鮮食玉米。③面粉全系。④大米。⑤三河牛牛肉。⑥葡萄酒。
圍繞產業化補齊產業鏈短板,打造糧油、大小麥、甜菜、馬鈴薯、飼草料、肉類、乳業、礦泉水、中草藥、有機肥加蔬菜十個產業集群。構建種、養、儲、加、銷產業體系和糧經飼協調發展三元種植結構,保障了龍頭企業生產需求,為三產融合、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奠定了基礎。
一張藍圖繪到底,深耕綠色謀蝶變。
2015年,中國科學院生態草牧業示范樣板項目落地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每年夏季天然草地飼草生物含量最高峰時進行生產測定,為中科院實驗研究提供有力數據,并根據研究結果制定進一步恢復天然草地的一整套方案。各試驗區在專家指導下,根據草地需要進行草地養分回補,使草場再生復壯,補播優質牧草,增加草群種類和覆蓋度,提高優質牧草比例,促進草層產量和品質。
①芥花油全系產品。②新品冷地芥花油。③夏日礦泉水。④小米酒。⑤牛奶。⑥三河牛奶酪。
謝爾塔拉農牧場公司依托生態草牧業科技示范項目支持,發揮農牧結合優勢,加大牧草種植面積,提高牧草產量和品質,使得天然草地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恢復,草原產草量大大提升,草畜矛盾得到有效解決。
謝爾塔拉農牧場公司是“內蒙古三河?!钡膿u籃。三河牛的育成,填補了我國乳肉兼用型牛品種的空白。在我國種質資源匱乏時期,全國幾乎所有省市區都從這里引進過三河牛。
2017年2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發的《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情結》一文曾回憶過這段往事:“正定那時搞的是純農業,我考慮正定離石家莊很近,就提出搞多種經營,發展‘半城郊型’經濟……養奶牛也是那時開始的。我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去買過牛,黑白花最好,但價格太貴了,我們買的是三河牛,價格便宜一半?!?
近年來,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大力發展三河牛培育和養殖,編規劃、訂方案,出臺扶持政策,制訂產業標準和操作規程,使三河牛培育邁上新臺階,養殖數量大幅增加,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養了80頭三河牛的李欣說:“紅白花(三河牛)抗病能力強,綜合效益高,我賣了3頭牛,掙了6.2萬元?!?
2021年,呼倫貝爾農墾那吉屯乳業公司投資2.21億元,建成5000頭全群智能化奶牛示范牧場,并建設生態綠色有機玉米、大豆、鮮食玉米、青貯等生產基地,形成以農養牧、以牧促農、循環發展的新格局。
2021年,5000頭全群智能化牧場當年開工、當年運行,彰顯農墾速度。
十年間,呼倫貝爾農墾集團不斷加大現代種業發展,圍繞優勢特色產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培育出華墾麥1和龍麥35(小麥)、華墾2號(油菜)等優良品種,進一步提升了育種、繁育和供種能力。
全力打造“呼倫貝爾農墾”品牌,成功入選中國農墾品牌目錄,榮膺“內蒙古老字號”,獲得呼倫貝爾大草原區域公用品牌使用權。集團躋身“全市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企業視覺識別系統全面落地,農墾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產業備份,鄉村振興再交新答卷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鄉村振興怎樣才算落地?呼倫貝爾農墾依托集團現有裝備、技術和人員,分別在大興安嶺、阿榮旗、扎蘭屯、牙克石、海拉爾區、額爾古納等地建設6個現代農牧業服務綜合體,拓展農機作業服務的新模式,并延伸到農資、農技、種業、科技、倉儲、物流、加工、農產品銷售服務,帶動農資、農技向社會市場擴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現代農服成為嶄新發展路徑,保障自身,服務社會。
在呼倫貝爾農墾大興安嶺集團和嶺東地區農牧場,以農機服務為主的現代農服方興未艾,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把一家一戶的零星土地集中起來,發揮現代農機、農技優勢,精耕細作,達到高產高效,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助力鄉村振興提檔加速。
深入挖掘軍墾文化,推動農旅結合、文旅融合,突出“休閑、研學、服務、賽事”四個重點,編制了《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謝爾塔拉、哈達圖、綽爾河、特泥河等幾個重要節點專項規劃,建設集種、養、加和旅游觀光于一體、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田園綜合體,以一種貼近生活、貼近需求、貼近時代的形態開發展現出來,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農墾,讀懂自然”。
從空中俯瞰,一片片農田構成色彩斑斕的色塊,大型現代化機械往來馳騁。這些呼倫貝爾農墾最常見的生產元素,卻成了今天呼倫貝爾草原上最耀眼的畫卷和墾區農旅融合的打卡地。
美景的背后,醞釀著一場豐收,也積蓄著產業興旺的能量。呼倫貝爾農墾集團交出了來之不易的高質量發展答卷。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錨定“創國際一流品質、創國內一流品牌”的“雙十、雙百、雙創”目標,展現出的是墾區高質量發展的十足張力。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仨?,有涉灘之險、有闖關之難、有爬坡之艱,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始終在戰勝挑戰中發展,在歷經考驗后壯大。展望未來,呼倫貝爾農墾一定能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來源:《中國農墾》2022年9期 供圖: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刊物編輯處